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是如何完善的?继“811汇改”之后,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再迎大变动,将会在原有机制基础上增加“逆周期调节因子”,加强指导意义。
该因子的“横空出世”主要是由于在美元指数大幅度走弱的情况下,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多数时间却在“参考收盘价+参考一篮子”定价机制确定的中间价的贬值方向运行,这可能是因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仍存在一定的顺周期性,受到非理性预期的驱使,导致市场供求出现“失真”。
根据Wind统计数据,人民币今年以来的涨幅确实明显弱于其他非美货币。在此轮美元的走弱中,欧元兑美元上涨了6.71%,日元兑美元上涨了5%,瑞郎兑美元上涨了4.76%,新加坡元、英镑、澳元、新西兰元兑美元均有不同程度上涨,其中涨幅最低的新西兰元也涨了1.59%,但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只涨了1.3%。
这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是市场“情绪化”的表现,因为我国今年以来经济环境稳定、金融平稳去杠杆,都应该是促进人民币汇率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。中金固收分析团队指出,当市场有一个较为强烈的主观预期,而不是反映本身经济基本面和资金流动性的情况下,即使中间价的定价较为合理,但当天市场成交价格也是有可能明显偏离中间价的,也会反映到收盘价和中间价的偏离上。而即期汇率低于中间价的表现,在外汇资深分析师韩会师看来也有些危险,“这种格局容易刺激人民币贬值预期。”
进一步完善中间价形成机制,成为监管层考虑的事情。众所周知,此前中间价的形成机制,是按照“参考一篮子”和“参考收盘价”的双原则,外汇交易中心介绍,此次在报价模型中增加逆周期因子,是工行牵头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提出的建议。
交易中心还表示,增加“逆周期因子”,就是为了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,缓解可能存在的“羊群效应”。韩会师分析称,短期来看,中间价报价新机制能抑制人民币贬值预期,中长期抑制市场“羊群效应”是定价机制修改的核心目的;实现手段则是在“参考一篮子”和“参考收盘价”双原则之外,加入一个报价银行主动权比较大的“主观调节因素”。
关注手机金投网(http://m.cngold.org),外汇财经动态随时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