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2015年“8·11”汇改以来,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就在不断调整完善,总体改进的方向就是弱化收盘价对中间价的影响,这是因为在近两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下,现有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容易强化贬值预期(上一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收盘价贬值的结果,容易导致下一日中间价的继续走贬),形成顺周期性,这容易放大单边的市场预期,增大汇率超调的风险。
因此,加入逆周期因子,是进一步弱化收盘价影响,进而减少单边市场预期的“打补丁”举措。
正如外汇交易中心所言,逆周期因子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,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,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,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“羊群效应”。
另外,4月中旬以来,伴随美元指数大幅下挫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较少。
目前,美元指数已从年初的100以上下跌至97,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本周四之前,均在较窄区间内波动,远未突破年初升值创下的高点。从而,近期美元贬值的压力主要由CFETS人民币指数的迭创新低所承担。
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所以“升不上去”,与近期国内实需客盘的购汇需求较高有关(尽管结汇意愿是有所增强的):在投机客盘被挤出的情况下,实需客盘的大量购汇压制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空间。我们观察到,4月中旬以来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收盘价几乎持续高于当日的中间价。
这就导致第二天的中间价设定必须或多或少地随之上浮,从而在美元大幅走弱的过程中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未能显著升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时加入逆周期因子调控的另一个现实意义,则在于随着美联储再次加息的临近,今年下半年人民币或将迎来新一轮贬值压力。虽然目前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较为稳定,但这种稳定并不“正常”。
今年以来,美元指数不断下行,下跌幅度已近4%,但与此同时,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却不足1%。
也就是说,前期美元疲软时,人民币并没有相应的升值到位,由于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年内还有两轮加息,下半年美元指数会触底回升,美元升值势头一起,很可能触发市场重新燃起一小波贬值的交易惯性。
因此,此时引入逆周期因子,也是为后续的汇率政策提前准备新工具,稳定人民币汇率。
关注手机金投网(http://m.cngold.org),外汇财经动态随时看。